查看原文
其他

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叙事”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导 读 

中国共产党是缔造新型现代化国家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成为中国现代国家建设与成长的基本形态和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国逻辑的鲜明体现。叙述好这一重大命题,旨在全面把握和深入阐释党的领导地位,形成科学论述党在现代化国家建设过程中何以确保社会主义方向、何以凝聚磅礴力量、何以破解难题困境的知识体系和表达方式,向着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方的目标迈进。 




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叙事”

作者:段光鹏



 摘 要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与历史脉络呈现出政党主导的特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在党。中国的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话语叙事,旨在塑造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根本属性与正确认知的合理阐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经验总结提升与实践引领的有效认同,进行中国式现代化他者论调事实澄明与独特模式的叙事引导。叙述好这一重大命题,要在一般与特殊的比较中论证“现代化”的探索历程,在自主与自觉的意识中把握“现代化”的主体力量,在使命与责任的实践中进行“现代化”的体制创新,在本土与世界的指向中展现“现代化”的价值指引。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话语叙事具有丰富的延展空间和旺盛的生机活力,要在坚守话语导向、进行话语整合、提升话语阐释、打造话语标识等方面着力,不断创造创新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话语叙事体系。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政党主导 中国式现代化 话语叙事


现代政治离不开政党。政党的出现,构成开启现代政治的关键性要件。在现代政党政治时代,政党治国理政是普遍性的国家治理现象。在中国独特的国家治理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兼具领导党和执政党的双重身份,党的执政权始终建立在党的领导权基础之上。党的建设和现代化国家建设之间延续着结构共生、功能互嵌、优势互补的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1]。

近年来,国内相关研究主要围绕政党在现代化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原因、表现和机制等问题展开。如在作用方面,王韶兴认为,强大政党建设对现代化国家建设具有组织效能与引领作用[2];陈家喜、邱佛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体现出主动式、递阶式和渐进式的鲜明特点,充分展现出政党引领的独特逻辑[3]。在原因方面,陈周旺、申剑敏从历史原因和社会基础两个层面探讨了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主导地位何以形成[4]。在表现方面,丁志刚、熊凯从指导思想、制度建设和利益统合三个方面概括了政党主导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表现[5];唐皇凤则将其突出表现概括为“以‘党建国家’和‘党治国家’”[6]。在机制方面,姚中秋认为,现代化进程是党运用其作为先进性-领导型政党的各种机制推动的[7],等等。学者们基于不同叙事视角的探讨为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话语建构和传播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合法性依据;然而,紧扣中国式现代化内涵与外延叙述其生成与发展、价值与优势,仍需要秉持系统思维架构起一般性的叙事结构与方法,深入把握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之间的紧密关联,进而明晰中国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话语叙事旨趣、话语叙事结构和话语成长空间。


时序问题:政党与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内在关联考察


现代化国家建设与现代社会变革相伴而生。现代化变革过程中政治功能集中和资源要素积聚的完成“要求复杂的结构与过程的统一”[8],因此需要强大的组织化机制,政党便是其中之一。政党在不同现代化道路中的迥异禀赋和积累,决定了其在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地位和使命的不同。

一般而言,在早发内生型国家,政党是现代化变革的产物,遵循着现代化国家制度运作的一般规则。如西欧议会体制的形成就早于政党的出现,其政党多是基于阶级利益分化、围绕议会斗争而产生的社会政治组织,其政策主张服务于选举造势的需要,在实践中通过多党竞争以实现轮流执政。在后发外生型国家,政党的建立常先于国家体制的形成,其大多是社会政治危机的产物;组织严密的政党往往成为国家建构的基础。在后发外生型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政党是毋庸置疑的领导者和推动者,“政党主导国家建设是合理的选择”[9]。这一天然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要求后发外生型国家的政党切实肩负起引领国家长期发展的历史使命。历史证明,事件的发生时序往往决定了后来的结果。“历史学家坚信,不知道发生的顺序我们就无法了解某事如何发生或是具有何种意义。”[10]政党在不同现代化道路中扮演的角色和使命,从最根本上而言,正是取决于政党和现代化国家产生的时序;即如果现代化国家先于政党而产生,政党更有可能成为选举型政党;反之,如果政党是国家的缔造者,政党则必然要承担起引领国家长期发展以及实现人民期待的历史使命。

中国的政党中心治理模式,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完善于国家现代化转型的进程。政党主导现代化国家建设是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经验事实。中国共产党主导下的现代化国家建设,在西方模式已经暴露出治理弊端和采用西方模式地区治理乱象频发的现实背景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思想文化、历史经验出发,主动避免了模仿和移植西方的治理方法、模式和理念,有效摆脱了依附性发展困境,独立自主地选择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积极推进了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从而奠定了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坚实基础。由此,中国共产党成为缔造新型现代化国家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

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话语叙事旨趣


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不断适应现代化发展和执政环境深刻变化的新要求、新形势,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持续推动着中国式现代化蹄疾步稳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由此成为中国现代国家建设与成长的基本形态和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国逻辑的鲜明体现。叙述好这一重大命题,旨在全面把握和深入阐释党的领导地位,形成科学论述党在现代化国家建设过程中何以确保社会主义方向、何以凝聚磅礴力量、何以破解难题困境的知识体系和表达方式。

(一)塑造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根本属性与正确认知的合理阐释

中国式现代化是依据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社会条件、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以民族复兴为目标、吸取先发国家追求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形成的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模式。这一理论体系以实践积淀为基础,以创新突破为推动,从整体性高度把握中国现代化实践,从而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11]一套崭新理论体系的形成意味着要实现对于特定理论问题的深化性认识或拓展式理解。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立足中国实际、站在时代前沿、洞察风云变幻、把握发展脉搏而形成的独创性现代化理论体系,实现了对既有现代化理论叙事的扬弃。从本质上来看,西方现代化的根本属性是资产阶级主导的现代化,而“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信仰信念、政策主张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12]。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旗帜、制度基础和本质特征,由此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开创的人类文明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型现代化模式。正确认知和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揭示其中蕴含的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属性,是深刻理解新时代取得举世瞩目辉煌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理论密码,是构建中国自主的现代化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为什么我国能保持长期稳定,没有乱?根本的一条就是我们始终坚持共产党领导。”[13]作为反映中国式现代化属性和规律的话语表达系统,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话语叙事首先就要明晰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根本属性和最具标志性的特征,体现蕴涵其中的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文明形态的性质方向,从而塑造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根本属性与正确认知的合理阐释。

(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经验总结提升与实践引领的有效认同

中国式现代化是极具历史自觉和战略前瞻性的主动选择,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成就得益于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相结合、人民首创和人的现代化本质目标相促进、战略目标和底线思维相统一、独立自主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相融合等实践经验。实现对这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升,重点是要阐释好党如何集聚守正创新、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如何以强大能力破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堵点,如何落实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充分条件等等。换言之,中国的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话语叙事要以权威的理论主张和敏锐的理论自觉总结伟大成就,以多样的叙事范式和生动的术语创新揭示美好图景,以科学的分析理路和深切的现实关照展现崇高目标,通过对现实发展经验进行理论化概括和提炼,明确中国式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革命性、可靠性、先进性,从而将抽象的理论体系转化为人民群众具体的、可直接应用的实践指南,被人民群众理解、认同,并由此激发出全体人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与磅礴力量。

(三)进行中国式现代化他者论调事实澄明与独特模式的叙事引导

立足中国实际审视发展问题,可以发现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在出场顺序、发展时序和价值排序上呈现出独特逻辑。然而,少数西方国家却绞尽脑汁在舆论上证伪、攻击中国式现代化,先入为主地以他者论调进行污名挤兑、误读歪曲。他者论调往往掺杂了叙事主体的自我想象和狭隘认知。譬如,西方所鼓噪的相关价值悖论,尤其是在“西方滤镜”和定势论调中“解构党史”“质疑执政合法性”等,其意图是以“现代化=西方化”“现代化=资本主义化”等片面性错误认知抢夺理论上的话语权,为资本主义的制度、价值合法性进行辩护。西方国家通过垄断现代化的概念定义权、标准制定权和理论阐释权,延续着对抗思维和霸权逻辑,使得中西方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事实描述、价值判断、结论评价等出现较大分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批驳各种针对我国的无端质疑和不实攻击”[14]。为此,要主动跳出西方现代化话语框架,以科学的解读范式廓清现代化论述中的迷雾。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话语叙事以其纵向的历史阐释、横向的结构剖析形成了独特的现代化理论叙事,以“党的领导”等话语表达开启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现代化话语叙事新变革。面向未来,要以“自我”主体位势“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15],形成自主的解释权和话语权,实现对西方现代化话语的全面性解构与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革命性建构,打破西方叙事权力“锁定”和话语霸权,助力进行他者论调的事实澄明与独特模式的叙事引导,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共识达成提供系统支撑。


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话语叙事结构


叙事结构是指叙事元素呈现出来的内在逻辑框架。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话语叙事结构包括:在一般与特殊的比较中论证“现代化”的探索历程,在自主与自觉的意识中把握“现代化”的主体力量,在使命与责任的实践中进行“现代化”的体制创新,在本土与世界的指向中展现“现代化”的价值指引,从而以科学的结构、严密的逻辑建构起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思路。

(一)一般与特殊:“独立自主”的“现代化”探索历程

现代化发展道路根据各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国际国内情势呈现出多样性特征。然而,无论是西方模式现代化还是苏联模式现代化,都在想方设法建构唯一性的现代化“神话”和以其马首是瞻的现代化秩序体系。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侵略掠夺的本质逻辑,利益至上的非均衡治理模式使其伪善与野蛮暴露得淋漓尽致。苏联模式现代化权力过度集中、僵化封闭的弊病,则导致经济活力低下和生产效率低迷,进而影响了现代化建设进程,最终走向失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16]。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之际,具有强烈自主意识和历史主动精神的中国共产党勇敢地投身于救亡图存的革命风浪中,根据自身体认和责任担当探寻与求索现代化,扮演了革命主力军和国家缔造者的角色,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成功建设起“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17]。在新中国成立后,党又通过强大组织力的形塑和锤炼迅速开展国家政权建设,为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富国大业建立在兴国大业的资源积累上,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促使中国不断寻求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现代化新道路。1979年3月,邓小平提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8]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实现了历史性转变,最终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党主要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进行思想宣传等方式体现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制度机制在党的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的多重复合中得以持续优化。强国大业的推进立足于新时代“两个大局”的新命题中,中国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政党主导色彩更加浓厚而强烈。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党通过持续增强战略定力、释放改革活力、凝聚攻坚合力,将党的先进性转化为国家治理的先进性,切实解决现代化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可以说,独立自主地依据国情进行现代化建设,蕴含着中华民族坚持道路自信的坚定决心和立场;党通过自主探索出一种独具中国特色且可资借鉴参考的新模式,推动中国从“现代化的迟到国”变身为“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话语叙事要在一般与特殊的比较中证成“现代化”的探索历程,明确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扎根中国大地、独立自主探索出来的;阐释清楚正是因为我们把现代化放在本国资源、基础和力量基点之上,并以此为依据定方向、作决策、谋发展,才走出了一条正确且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建设成就。

(二)自主与自觉:“以一统多”的“现代化”主体力量

政党是政治体系保持稳定以及引领和推动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那些在实际上已经达到或者可以被认为达到政治高度稳定的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至少拥有一个强大的政党”[19]。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是与强大政党建设逻辑相伴而生、相互促进、相向而行的。尽管中国式现代化的发生存在时间后发性和被动性,但党始终坚持以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性为基础来探寻现代化道路的特殊性,积极破除旧有思维和迷思而开创全新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先进政党的领导使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推进有“闯”的冲劲、“拼”的干劲和“合”的韧劲,能够以党的全面领导举旗定向、量体开方、持久保障,接力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发展。面向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安排,党保持奋发有为的姿态,以初心不走偏、使命无旁骛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凝聚主体力量,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自主性、创新性和文明性,科学规定了国家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实践方向和文明视域。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话语叙事需要统合“现代化”的叙事主体,要通过“类”的集成摆脱单一叙事主体的价值固囿和阐释局限。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坚持“党管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动员社交媒体、专家学者、社会团体、国际组织等多元主体齐心协力,在官方、学界、民间、世界的叙事主体统一中,把“自叙”与“他叙”结合起来,团结巩固、有效整合和科学利用大众化的阐释格局,根据不同的利益关注点、信息偏好度、文化认同感等,通过“以一统多”的主体力量,将叙事合力转化为主体阐释优势,以构筑叙事矩阵形成合驱力,从而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理念和现实实践转化为具象的诠释图景,提升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阐释力度。

(三)使命与责任:“兴党兴国”的“现代化”体制创新

中国共产党作为主导型政治力量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拯救民族危机进而延续、复兴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使然;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历史中隐含着党凭借内驱力塑造自我进而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内在逻辑。明确这一点,方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话语叙事的构建理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历史脉络和运动轨迹清晰地呈现出政党主导的深层逻辑次序和规律,党的先在性、主体性和自主性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核心驱动与坚实支撑。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中,集工具理性、价值理性与主体理性于一身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且形塑国家政权,与社会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深刻体现出党肩负的使命与责任早已将党、国家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中国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突破了西方视政党为国家与社会的连接工具以及视政党为选举政治“首要工具”的理论与实践,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而建构起肩负代表与表达、整合与分配、服务与引领等功能责任并主动担当民族复兴历史使命的使命型政党,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体制,充分体现出“政党领导与参与国家建设的能级与能量”[20]。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总体布局和有序安排。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正在将擘画的“兴党兴国”现代化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话语叙事要阐释好党的使命与责任,将政党归位到国家和社会主体建设力量的一大组成部分,归位到使命政治与责任伦理的双重价值之上,通过面向国内外受众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实践的关键因素和体制创新,在现代化实践进程中凝聚起党和人民的共同意志与智慧,以统筹协调各方力量、整体推进贯彻实施的方式推动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四)本土与世界:“美好生活”的“现代化”价值指引

西方现代化是“伴随有群众贫困和堕落的资本主义文明”[21]。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资本因永无止境地追求规模增大、空间扩展、权力膨胀,使人在机械式的劳作中丧失了个性和灵魂,造成了普遍的文明退化与人的异化。与之相对,以人民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中国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校正历史航向、设定价值追求的原则所在。“现代化的本质就是人的现代化”[22]。“美好生活”的“现代化”价值指引是对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及其悖反逻辑的革命性变革,是对现代化实践思维与价值追求的历史性重设。它摒弃了“利润至上”“见物不见人”的固有弊端,使现代化的物质充裕不再成为异化人的绝对力量;改变了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模式剥削压迫的本质及两极分化严重的社会现象,使源于西方、服务于资本的现代化性质得以根本改观;体现了内在的社会主义性质,使现代化的价值追求从物的逻辑真正转向人的逻辑,让人类文明进程在价值纠偏的过程中得以发挥出现代化的更大优势。中国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追求的是一种全领域、全方位的发展模式,致力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竭尽全力把人民多方面、多维度的美好生活需要具体化为原则和实践,使现代化真正指向人的生成与人的发展。同时,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服务于集体福祉的政治组织,其服务对象的广泛性与公共性决定了政党使命的辐射范围要实现从国内空间向国际空间的拓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23]。可以说,中国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是放眼本土与世界的“美好生活”展开的,既通过党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又以立己达人的精神表达了现代化文明憧憬的理想要求,解构了西方现代化旧有的理论范式,拓宽了人类对于现代化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消弭了个体和类群之间的对立状态,提供了更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规律、更具有人类情怀的现代化理论。中国的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话语叙事对内要通过目标话语昭示出“美好生活”的“现代化”价值指引,为人民群众提供共有的情感发生基础;对外要阐明党奉行的文明观念,展现党以负责任的态度尊重和践行现代文明追求的具体行动,彰显党和国家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文明气度,从而生成一种新型现代化文明范式的共同价值表达体系和共同价值实现机制,以推动世界文明朝着平衡、积极、向善的方向发展。


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话语成长空间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根植于中国国情实际、历史传统、文化传承所构成的独特逻辑。由于形势变化和发展需要,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总会出现新因素的积累,引发相应话语“内部问题”的矛盾运动,在自身时空界限和价值界限内发挥作用,推动话语自身的成长。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话语叙事必将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独特实践的深入推进而逐渐健全体系、提升效能,向着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方的目标迈进,展现出丰富的延展空间和旺盛的生机活力。

(一)以使命型领导力与自主型适应力坚守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导向

话语叙事不只是客观实践的对象化呈现,而是带有一定的导向性。中国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话语叙事要以使命型领导力与自主型适应力坚守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导向。一方面,政党出现于历史舞台且完成相应的历史角色和历史功能,一般皆集约性地指向于政党的使命。政党的使命不是人为主观加于政党之上,而是在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基础上融地位、性质、责任、功能于一体的综合表现,使其具备历史合理性与现实可能性。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主动履行政治责任、承担民族使命,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为目标,积极融入与国家、社会互动的潮流之中,以党的自身特点与运作逻辑发挥其所肩负的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整合、分配和引领功能。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话语叙事要充分发挥党的使命型领导力,对不同的受众设置不同的话语议题,为道路选择的合理性、目标设定的可及性等提供话语支撑和科学论证,通过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彰显和语言塑造对社会多元主体和国际社会进行认知性和认同性引导,有效抵制西方社会的“污名化”和“妖魔化”。另一方面,党的领导力的发挥表现为党积极主动地推动社会环境变革,社会环境的变革又推动着党的理性化与现代化,使党在政治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自主型适应力。政党的自主型适应力就是“通常所说的政党体制的‘弹性’”[24],其核心问题是协调政党与所处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政党要生存下去,需要对环境保持足够的敏感度和适应性,从而不断采取功能性调整,以适应组织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取得对环境的适应乃至主导能力,从而增强政党生存发展必备的柔韧性和灵活性。政党主动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在与环境的交融中不断增强自身的调适力,不断提高“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25],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活力,方能使政党不至淹没于环境的单向度压力之下。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国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话语叙事要有针对性地对从自身利益、叙事方式、意识形态出发的多元话语立场和认识状态进行及时有效的规约与修正,明确原则与要求以建构中国自主的现代化叙事框架,“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26],在稳定的秩序、优美的生态、良善的政治与美好的生活愿景中主动引领现代化建设,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在正确道路上行稳致远。

(二)以价值型认知力与制度型汇聚力进行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整合

萨托利曾言,“政党是代表整体的‘部分’并试图服务于整体的目的”[27]。然而,西方政党只代表特定社会群体或阶层的利益,其根本价值立场和价值取向不是“服务于整体”而是服务于部分或少数;西方话语和西方叙事体系同样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权力,将普通民众排斥在外。与之相对,中国共产党则始终“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28],以实现人民解放与人民福祉为根本价值追求;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同样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话语叙事的主旨,力图实现国家主体的宏观叙事与群众生活的微观表达相结合。一方面,话语赋予个体或组织向外输出自我意志的权力。话语叙事体系的建构需要话语资源的整合,凝聚社会思想共识是中国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话语叙事进行话语整合的具体体现。置于中国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时空结构中理解其出场、生成与发展可知,坚持“人民性”的价值内核是其本质追求;因此,要以价值型认知力进行现代化话语整合,凸显全体人民的创造性实践。另一方面,只有建构科学的制度结构和运行机制,以制度理性弥补人性的局限和不足,才能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历史经验业已证明,科学的制度体系不是制度之间的简单叠加、拼凑,不是脱离制度规律的理论自觉而进行的自我组合,而是根据其中的内在逻辑建构起来的权威、完备、规范的制度系统,不同的制度之间各司其职、配套联动、协调运转,共同作用以形成整体合力。正是价值型认知力与制度型汇聚力的统合,使党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动员和组织人民,通过对历史进程中的现代化话语资源和国际现代化话语资源的整合发挥出最大的聚合效能,催生出小康社会、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现代化目标导向性话语,提高了话语叙事体系的供给能力和本土适应能力,进而生产出具有解释力、传播力、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现代化创新理论与话语以持续丰富其叙事话语内容。

(三)以系统型谋划力与主动型接续力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阐释

话语叙事是阐释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系统工具,建构话语叙事的基本目的在于通过话语实践实现概念认知和话语认同。现代化事业的推进和现代化话语的阐释需要党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提供系统型谋划力与主动型接续力,根据历史条件和发展任务把近期、中期、远期的目标进行统筹规划,在系统谋划中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中国式现代化既有未来发展的目标设定,又有眼前的矛盾和难题;中国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内在属性标准和时代问题解决的协调性、系统性要求,决定了只有坚持系统型谋划力与主动型接续力并行,正确把握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应对策略,才能实现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话语叙事的有序稳定发展。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始终坚持规划先行,并持续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和调整战略目标和步骤,从而具体把握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和重点工作,由此经历了从“国家工业化”和“四个现代化”到“小康之家”和“中国式的现代化”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演进。中国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话语叙事同样需要以系统思维阐释好现代化事业的全局性谋划,将历史规划和对当今世界局势的系统认知结合起来,在洞悉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变化的基础上,聚焦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发展总体目标和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在科学预见形势发展走势的基础上找寻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在“两个大局”中明确话语定位。另一方面,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和主动接续,是对现代化话语的全新变革和独特实践。“人们总喜欢美好的事物。”[29]中国式现代化内含不断趋高趋好的价值判断,不是空喊的口号或“纸上谈兵”,而是要求善于设定目标,提出发展要求,明确发展方向;同时,也不是随心所欲地制定目标,而是要立足实际强调目标的实现质量和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党需要谋势而动、应势而变,积极寻求实现阶段性目标的解答方案,适时接受外部变化将其转化为持续性内生动力。中国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话语叙事需要通过对现代化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和把握,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概念、范畴、规律、理论”的“硬核”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和体系建构,以高度的使命自觉强化系统谋划,在主动接续中反映新形势、新任务的变化,发挥出更加可持续、更加强大的话语效能,推动现代化国家建设永不停歇。

(四)以内向型革命力与外在型沟通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标识

概念是话语叙事中的基本单元和核心要素,支撑一套话语的标识性概念越完善,其话语叙事的框架基础就越牢固。提炼标识性概念不是制造“伪概念”、套用“洋概念”、进行“炒概念”,而是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提炼具有引领力、竞争力和解释力的标识性概念。中国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话语叙事,亟待以内向型革命力与外在型沟通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标识,以标识性概念为基础搭建全新的具有支撑力和解释力的话语框架。一方面,坚持自我革命,在解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根本性基础性问题、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提炼可以与西方现代化理论对话的新概念。譬如,革命是党的政治基因和鲜活底色,中国共产党因革命而生、由革命而兴,在革命中经受锻造和锤炼。倘若“告别革命”,那么党势必会陷入“被革命”的境地。党通过自我革命,清除了妨碍现代化进程的落后思想观念,破除了社会发展因惯性和滞后性而形成的僵化机制、逆反机制,以更大的政治智慧和政治勇气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出了“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等现代化概念和表述,有力驳斥了“告别革命论”的错误观点,为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话语叙事打上了鲜明的革命实践特质。另一方面,坚持胸怀天下,善于转换话语表达风格,创新话语表达方式,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话语标识向世界展示完全不同于人类过往实践的伟大创举。在百年变局下,党的外向型发展特色更加突出;要注重把握利益合理化原则与循序渐进比较借鉴的原则,尤其注重叙事方式与国际语境的契合,更加积极地“开展治党治国经验交流,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30],彰显大国大党的政治责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担当。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有着丰富的事实成果,如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生态改善、科技创新等立足中国实践和人民需要所创造的伟大成就,“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着眼于全人类共同福祉、事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宏大理念与行动等,需要在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取得不同阶段的实践成果中对外阐释好标识性概念,以表达创新引起话语受众的情感和心灵共鸣,进而凝聚起中国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话语叙事的价值共识,突破中西方的隔阂与壁垒,从而更好地达到话语叙事的实际成效。


结 语


中国式现代化体现出政党主导的特征,党的先在性客观要求自身保持强大塑造力,通过组织动员的方式凝聚社会力量,以自身为轴心驱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31]党的领导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能够激发强劲动力,凝聚磅礴力量,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目标行稳致远。为了让世界读懂中国式现代化,打破西方国家定义、解释和评价现代化的垄断局面,加快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叙事”,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话语权,就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一项迫切的现实需要。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话语叙事,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现代化探索和建设进程中自觉自主提出的反映和表征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独特经验及其世界意义的话语体系,具有自身独特的理论内涵和话语表达。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叙事”,以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规定性及外在相关性为基础,所要展现的是中国现代化变革,所要引领的是中国现代化方向,所要提炼的是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话语,同时以贯通性的话语叙事逻辑将党领导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成功实践与精神力量传递给国内外受众,在国际层面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通往现代化的“新的选择”。当前,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使用和内涵界定存在丰富的理解和认知,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话语叙事整体研究态势处于起步阶段,但尚未形成系统性的理论体系与理论争鸣,亟待研究的理论空白点较多。譬如,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话语叙事的解释机制问题、传播策略问题等,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加强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经验的研究和中国学术话语的创新,为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作出新贡献。


 注释

[1][23][3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16,63.

[2]王韶兴.现代化国家与强大政党建设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2021(03):26-45+204.

[3]陈家喜,邱佛梅.主动式、递阶式、渐进式:政党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展开逻辑[J].科学社会主义,2022(02):123-129.

[4]陈周旺,申剑敏.先锋型政党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基于历史-社会的分析[J].学海,2021(04):99-108.

[5]丁志刚,熊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四重逻辑:基于中西方现代化的比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2):52-61.

[6]唐皇凤.政党主导型现代国家建设: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历史逻辑的阐释[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6):13-22.

[7]姚中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超大规模国家的现代化[J].天府新论,2023(02):1-10.

[8]鲁恂·W·派伊.政治发展面面观[M].任晓,王元,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64.

[9]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基础与发展[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7:113.

[10]小威廉·休厄尔.历史的逻辑:社会理论与社会转型[M].朱联璧,费滢,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2:10.

[11][26]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01).

[12]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J].求是,2023(11):4-7.

[13]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267.

[14]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24.

[15][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17,427.

[1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1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

[19]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41.

[20]唐亚林.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327.

[2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46.

[22]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68.

[24]杨光斌.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比较政治发展的理论与经验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19.

[25]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挑战[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67-68.

[27]G.萨托利.政党与政党体制[M].王明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53.

[2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

[29]让·卢梭.社会契约论[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42.

[30]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23-03-16(02).

(▲向下滑动查看全部注释)



 基金项目 

2023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创新团队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与文明贡献研究”(项目编号:2023RW008)、2023年度山东大学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研究专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逻辑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RWZX23)。


 作者简介 

段光鹏,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


本文原载于《学习与实践》2024年第3期。


-end-


#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标题前往阅读)
01  《学习与实践》2024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02  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型本质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作者:刘鹏飞)03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原创性贡献 |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作者:罗永宽 郁熠铭)

04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标体系与实践理路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作者:阮一帆  明月)

05  论系统观念在依规治党中的逻辑展开 | 政治(作者:祝捷 万孝笑)

06  组织化发行革新: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报童的团结、培养与教育 | 政治(作者: 郭冲)

07  生活契合性:乡村生活治理效能的生成逻辑——基于上海市H村房屋流转治理的考察 | 基层治理(作者:李峰 韩冰)

# 推荐栏目  





(点击下方标题前往栏目阅读)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数字社会
基层善治
政治
经济
法律
公共管理
社会
文化
新闻与传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学习与实践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