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精华版)王鹏飞、夏杰长|闲暇时间对个体劳动生产率影响的机制与成效——基于中国居民微观数据的经验分析

JJYGLY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4-02-05

❖ 自2022年5月18日起,《经济与管理研究》正式启用中国知网的“腾云”期刊协同采编系统,投稿请前往:

https://jjyg.cbpt.cnki.net/

闲暇时间对个体劳动生产率影响的机制与成效——基于中国居民微观数据的经验分析

王鹏飞 夏杰长

► 刊期:《经济与管理研究》2022年第9期

► 作者简介:王鹏飞,洛阳师范学院国土与旅游学院讲师/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博士后;夏杰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

作为时间配置领域的研究分支,时间利用的经济效应一直是时间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基于《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7—2018年)》微观数据,评估闲暇时间对个体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进一步验证了两者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首先,闲暇时间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呈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倒U型曲线。经测算,现阶段中国居民的日均最优闲暇时间是存在的。其次,闲暇时间对个体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程度取决于个体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社会经济特征和区域特征。对作用机制的分析表明,人力资本、产业结构是闲暇时间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通道,闲暇时间可以通过影响个体幸福感和健康状况来作用于个体的劳动生产率提高

关键词

时间配置;时间经济学;闲暇时间;人力资本;劳动生产率

一、问题提出

随着“996”“007”等工作时间制度成为网络上讨论的热点话题,工作与闲暇的权衡问题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实际上,时间利用的经济效应一直是时间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问题。在现有的相关文献中,已有学者对工作时间和睡眠时间与经济产出的关系进行过深入研究。然而,作为时间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研究却对闲暇时间的经济效应重视不够。虽然心理学上的“身心恢复理论”和社会学中“家庭-工作均衡理论”已经对闲暇时间的重要作用做了较好的阐释和说明,但如何选择闲暇时间以促进个体的劳动生产率最优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话题。

虽然有学者对闲暇时间的经济效应展开过相关研究,并就闲暇时间对经济产出的替代效应和促进效应也做过一定的实证分析。但遗憾的是,闲暇时间外生给定的研究假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闲暇时间对经济效率的系统解释能力。不仅如此,在对闲暇时间作用于产出效率的分析中,已有研究多以节假日数量为研究对象,而鲜有关注居民日常闲暇时间的研究。除此之外,已有研究也大都回避了一个重要问题,即闲暇时间对经济产出的作用机制。鉴于此,本文尝试回答:促使劳动生产率最优的居民日常闲暇时间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么个体最优闲暇时间对经济产出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二、创新之处

与已有的研究相比,本文可能的改进之处体现在:第一,构建了纳入内生闲暇时间的经济增长模型。本文在系统考虑闲暇时间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替代效应、促进效应和互补效应之后,加入时间约束条件(即放弃了已有研究闲暇时间外生给定的研究假设),这更贴近现实情况,对于经济增长稳态路径的收敛与否也更有解释能力。第二,在验证最优闲暇时间存在性的基础上,考察闲暇时间对经济产出的作用机制。本文在对闲暇时间作用于经济产出的实证分析之后,分别对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存量、主观幸福感和身体健康状况的通道效应进行验证。第三,因果关系识别与内生性克服。研究微观变量关系的难点之一就是识别并克服变量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本文采用日出日落时间这一自然环境变量作为工具变量来缓解劳动生产率对闲暇时间的反向因果关系。

三、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首先,闲暇时间对个体劳动生产率的非线性关系得到验证。

随着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加,劳动生产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倒U型曲线。在时间条件的约束下,闲暇时间不可能无限增加,而且过多的闲暇时间也不利于个体工作绩效提高。经过本文的测算,在克服内生性后,现阶段中国居民的日均最优闲暇时间为3.85小时。其次,闲暇时间对个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程度取决于个体的经济特征。对于底层劳动者或是低技能工作人员来讲,闲暇时间增加将抑制劳动生产率提高;高等收入群体也在工作节奏、人生追求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对闲暇时间的促进作用不敏感;闲暇时间对中等收入群体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稳健而显著。最后,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是闲暇时间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通道。在闲暇时间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过程中,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的调节效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随着人力资本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闲暇时间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概率明显增加。个体主观幸福感和健康状况的中介传导效应也得到了进一步验证。研究表明,闲暇时间可以通过增进个体幸福感和健康状况进而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政策启示一是重视居民日常闲暇时间,引导国民树立正确的休闲意识。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传统一直视“勤劳”为美德,没有重视闲暇对个体的积极作用。要引导国民对休闲的正确认知,让“劳逸结合”的理念深入人心。特别是进入后工业化社会以后,政府应该将居民的休闲生活质量与工作绩效等同看待。政府要加强对成年人休闲生活质量的关注,让其意识到休闲活动对个体生活、工作的重要性。此外,针对中国人偏爱“静态”休闲活动的特征,要鼓励居民多参与户外活动、娱乐健身和运动休闲等积极的“动态”休闲活动。

二是转换经济发展动能,推动人力资本质量和产业结构优化水平持续提升。

依靠投资、外贸出口、劳动密集型等传统方式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不仅难以为继,还容易使经济体进入“中等收入”和“低闲暇-低劳动生产率”陷阱。在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的过程中,要实现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关键是实现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是个体,因而人力资本质量提升是实现经济新旧动能转化和经济高质量增长的路径。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在闲暇时间对劳动生产率的调节效应也充分证明,提高居民人力资本质量、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踏入“高闲暇-高劳动生产率”门槛的必要条件(全文刊发在《经济与管理研究》2022年第9期第77—92页。)

  ※ 阅读提示 ※  


《经济与管理研究》电子期刊已上线,敬请扫码体验!



往期回顾

经济与管理研究

微信号 : REM_JJYGLYJ

官网:https://rem.cueb.edu.cn

版权所有,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FMS管理科学高质量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RCCSE核心期刊

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精华版)王鹏飞、夏杰长|闲暇时间对个体劳动生产率影响的机制与成效——基于中国居民微观数据的经验分析

JJYGLYJ 经济与管理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